2007年1月10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六版:调查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大学生下乡牵手百名村官
村官故事透视“三农”现状
本报记者 陈卓

  “在没与他们接触之前,我曾预想可以写成村官故事的村官应该都有着出色的业绩,感人的生活故事,健谈且品格出众。后来,才发现自己竟是这样的傻,我要寻找的不是完美,是真实;我们要寻找的是中国千百万村官的一个个缩影,而许许多多的村官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只要用心去体会,去了解,不难看到他们身上闪烁着的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光芒……”
  近日,由浙江大学学生撰写的《中国村官故事》(暂名),已作为浙大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系列丛书之一,即将公开出版。这是2006年暑期,浙江大学学生三农协会组织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百名村官访谈回乡调研活动”和在湖州进行“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探寻”的成果。
  一方是有着专业学术背景而心系现实社会、热心投身实践的大学生,另一方是联系政府与农民的纽带且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村干部,当前者希望以自己的视角和方式、记录并梳理出后者的形象,同时提出诸如“作为立志服务农村的大学生,我们身上欠缺的又是什么呢”等问题时,其中的意义早已超出两者简单交集的层面。

  村官的心愿:学好法律 服务村民
  “在各种问题艰深复杂的中国乡村,村干部们是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的?他们工作的繁杂性和重要性又是怎样的呢?作为立志服务农村的大学生,我们身上欠缺的又是什么呢……”调研访谈活动是围绕着这些问题进行的,大学生们的文章也在对这些问题的思索中展开。
  “一个绿色封面的小本子,上面印有‘为人民服务’几个黄色的字,下面是一颗黄色的五角星,翻开来页面都已成黄色,一看就知道是年代久远的东西。”
  湖州市吴兴区道场镇城南村治保调解主任钮顺西一掏出这本本子,大学生孙飞超马上对此发生了兴趣。
  原来,这是钮顺西从1991年开始用的,上面记录着他接手解决的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纠纷、问题。从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涉及到的人员,到解决的一步步的过程到最后的结果,少说也有100多件。
  钮顺西和当时很多农民一样没有上过学,他19岁去当兵,部队的生活让他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但法律知识还是非常缺乏的。不过,作为治保调解主任,他每年有两天参加法律政策培训的机会,学习了《劳动保障法》、《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时间虽然不长,却让钮顺西获益匪浅。
  钮顺西还举了个为建房时受伤人员索赔的例子。“正是学习了这些法律政策,我才了解到不光建筑队要承担责任,连房主和受伤者也要承担责任。”
  大学生调查发现,往往为人正直、作风清廉的村干部,群众相信,愿意听他们主持公道。村里有的家庭两口子吵架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村干部半夜起床亲自跑一趟。而村干部毕竟不能整日围在这些琐事上,上面有培训、有会议,还要依法治村,带头致富。当一个好的村干部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村官的感叹:
  只有按章办事才能赢得村民的尊重
  湖州市区以南城郊的一个村,几年前村民都是踏着机耕路、沙石路进进出出。交通不够便利不仅影响了村子的形象,也妨碍了村经济的发展,村里研究决定修筑柏油路。
  然而不久,问题来了。一天,村支书接到匿名电话,电话中的人口气十分蛮横,“你做事不帮忙,要拿砍刀埋伏在路上砍你,你最好小心点”。
  原来,在招标的时候,有家单位想让村支书行个方便,还给他开出了分红三成到五成的条件。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村支书拒绝了。
  这次同样,村支书义正辞严,坚决不向恐吓的人妥协,并警告他们不要妄想用这种手段达到目的。
  “当我们询问邱书记当时是否害怕,是什么感想时,邱书记说道:‘不怕!这个我不能怕,我一怕下面就会乱了阵脚,就会出问题的。’朴素的话语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巨大的力量和坚定的信念。”大学生徐静等人第一次近距离地感受到了村官的不易和正气,很是感动。
  然而恐吓还没完,接着村支书家里人又接到电话,说是要给村支书请三陪小姐。对于这种无理取闹,村支书的家庭给了他充分的信任与支持。最后,在村支书坚决的态度下,招标一事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顺利得以完成。
  嵊州市长乐镇福全村是远近闻名的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您觉得要搞好新农村建设除了资金,还有什么是特别要强调的?”大学生的这个问题打开了村支书的话匣子。
  “那么要算是‘领导班子’了。村里要干什么事,都要经过全村25个党员集体讨论通过的;有时则是由村里各个小组集体讨论,再由组长将意见反馈给村委,再大家一起讨论。第二个关键是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村里做什么事,村民们基本上都是支持的,对于极个别不理解的人,村干部就要多做些思想工作,想方设法让他明白,这样事情才会顺利。2005年村里换届选举,村主任的得票率是96%,这是相当高的。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村民对村干部工作有多支持。”

  村官的误区:
  把新农村建设停留于“新硬件”建设
  在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郭红东的指导下,这次调查采用访谈法和实情观察法进行。浙江大学学生三农协会会长欧尚钧介绍说,大学生分别针对村干部、村民设计了不同的问卷、访谈提纲,以和村官直接面对面访谈,与村民个别交谈了解情况,分别开村官、村民座谈会,以及对村中景象实地观察的方式,直接和间接得到被调研村官的大致情况。在问卷和访谈模板的设计中,以及在与村官面对面的访谈中,都多次提到了关于土地征收、失土农民安置、养老保险、农民工培训等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话题。
  在调查的这些红红火火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村子中,有一些现象让大学生叹息:有的村民甚至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
  调查显示,村民大多数听说过新农村建设;当被问到对新农村的理解时,大多数能说出一些正确的看法,但有的表示就是“拆旧建新”。
  有个村主任被问到“你们村有有新意的地方吗”时,回答是:“有,因为这里是新建的!”
  参加调查的大学生认为,村民将新农村建设的“新”字,仅仅理解成为硬件上的“新”,与一些村干部的影响是有直接关系的。
  “看来提高村干部对政策的理解和态度真是重要啊!”在访谈中,大学生感受到,村干部的受教育程度与其对政策的理解程度有比较直接的联系。

  两代人对话:
  农村期待大学生村官
  “我只是习惯了讲话说理,哪能给你们大学生讲课啊。不过是讲话要真,说理要通,群众工作才做得好嘛!”
  听说大学生要来村子采访,不少村干部很高兴,但心里还有点忐忑。
  就大学生的调查来看,村干部有的是村子里德高望重的长辈,有的是靠勤劳致富的村中能人,有的是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农村知识分子,也有从商之后又回来“从政”的。被访的村干部大都另兼“副职”,家中往往有产业。大学生发现,这种村干部“一家两业,亦商亦农”的现象也为村民起了榜样的作用。
  “困难总会克服的。你们大学生可要努力,村里等着你们将来出一份力呢!”
  “很欢迎你们大学生能够来我们这里。和你们这些有朝气的大学生聊天我很开心。将来我们这里发展更好了,请你们也过来看看。”
  村干部对大学生显然寄托了厚望。
  农村的现状是奇缺人才。不少村干部很期待大学生村官,期待他们带着学术和信息优势,下到村里来为村子谋发展。
  成功的例子也有不少。湖州市长兴县小浦镇中山村村主任李爱英在迎来一位年轻的大学学历的村支书后,工作的信心无限上升。两人分工协作,书记在外大力引资,主任在村中做各种迎接外资的工作。
  在被统计的13名湖州的村干部中,受教育情况如下:7名受教育10年以上(其中两名最高,为大专文凭),3名受教育年数为9年,2名6年,一名零年。
  “我想问你们,怎么看待大学生村官,没其他意思,只是想知道你们大学生究竟怎么想。”之后的交流中,大学生们听到这个问题,却发现,自己还真的不能给这位老书记一个他期待的回答。
  这个问题,大家带回了学校,一直在思考。
  据了解,2006年5月,浙江大学与湖州市合作共建了全省范围内第一个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校地合作示范区。浙江大学已经与湖州团市委协议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浙大学生挂职湖州市新农村村主任助理”活动,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志愿报名参加基层农村挂职锻炼,到农村去,用青春和智慧服务新农村建设,实现人生价值。

  链接:
  浙江大学学生三农协会是我省首个以“三农”为主题的综合性高校学生社团。它广泛开展、参与和三农问题相关的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和理论研究活动,尽己所能为农民、农村、农业服务,并努力向社会各界宣传当今中国农村的发展现状。
  浙江大学学生三农协会成立于2003年4月,目前协会共有核心工作人员100余名,会员1000余人。据不完全统计,在协会成立以来的三年多时间里,举办的活动已经超过100个,累计参与协会活动的师生在1万人次以上。三农协会先后完成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国家、省部级课题调研20余项,被团中央、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和全国学联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标兵。